首页 > 专题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感恩奋进新征程”全国党刊全媒体宁夏行主题采访 正文

塞上江南新画卷里的“红绿黄蓝”发展密码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3年专刊 作者:南方杂志社记者 刘龙飞 发布时间: 2024-01-25 | 打印 | 字号:TT

  六盘山上,红旗迎风招展;黄河岸边、萧关古道诉说历史沧桑;贺兰山下,葡萄种植基地绿意盎然……盛夏的宁夏,处处都是绚丽多彩的画卷,处处都是令人陶醉的美景。

  行走壮美山河,感悟思想伟力。7月17日—20日,《南方》杂志记者跟随“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感恩奋进新征程”全国党刊全媒体宁夏行主题采访团走进宁夏,从滔滔黄河到巍巍贺兰山,从将台堡古镇到萧关古塞,探寻红色历史、见证时代变化,在一幅幅美丽画卷中,寻访一个个塞上江南的精彩故事。

截图20240124183226.png

  7月20日,全国党刊全媒体宁夏行主题采访团走进闽宁镇禾美电商扶贫车间。  刘龙飞/摄


  用好用活红色资源

  飘扬的旗帜在广场上汇聚成一片红色的海洋,人群中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7月18日,当《南方》杂志记者走进固原市西吉县将台堡,恰逢“相约红色将台堡·走好新的长征路”宁夏首届红色文化旅游节在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开幕。活动现场,百人齐唱长征组歌《大会师》,千人共唱《歌唱祖国》,以歌抒情,唱响爱国情怀。

  1936年10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方面军主力会师将台堡,这是红军长征途中最后一次会师,标志着历时两年、跨越14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瞻仰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向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的伟大号召。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文化,是宁夏首届红色文化旅游节的主题。此次活动包括红色旅游发展座谈会、“长征精神记心中”爱国主义教育、文旅名特优产品展览等,通过研学游等方式的结合,深度挖掘红军长征在宁夏留下的宝贵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红色是宁夏的底色。《南方》杂志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近年来,通过丰富和发展红色资源,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宁夏正在让更多本土红色资源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走进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展览馆里记载的红军长征历史,激起参观者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崇敬。山顶广场,巨大的纪念碑上刻着毛泽东同志1935年10月在六盘山上写下的壮丽辞章《清平乐·六盘山》,让人心潮澎湃;六盘山下,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7月18日视察过的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热闹非凡的乡村文化旅游节正在举行,游人如织,繁花似锦。今天的杨岭村,通过培育牛羊养殖、苗木种植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顺利实现了脱贫,开启了乡村振兴之路,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

  据介绍,近年来,宁夏先后打造红色景区景点12个,登记备案不可移动革命文物92处、可移动革命文物2165件,推出了22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资源保护和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守住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

  “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一首清婉的《宁夏》,唱出了宁夏固原等地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相比于西北大漠苍凉的印象,真正走进宁夏,往往会惊喜于这里生机盎然的绿色。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指出,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明确指示要“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生态就是保护发展“聚宝盆”。近年来,宁夏努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村民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了。”7月17日下午,在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村党支部书记程广锦满脸自豪地告诉《南方》杂志记者,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姚磨村蔬菜种植等产业不断壮大,村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很难想象,这里是被称为“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核心地带。曾经,这里十年九旱,土地贫瘠,被联合国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随着生态建设推进、水利工程解“渴”,这片“苦甲”之地逐渐种出了新希望。近年来,姚磨村建成原州区首个万亩冷凉蔬菜基地,以产业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为群众增收400余万元,带动辐射周边10个村组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截至2022年底,固原市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达50万亩,年产量200万吨以上,80%以上走进国内外大市场,成功培育了“六盘山冷凉蔬菜”等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

  西海固地区的变化,是宁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精彩样本,而同样的生态奇迹,也发生在贺兰山的治理上。贺兰山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曾经因无序开采致使生态系统遭受破坏。自2016年起,宁夏全面开展贺兰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先后完成贺兰山自然保护区40处点位的整治修复,推进保护区外围11处矿区环境治理。

  7月20日,《南方》杂志记者来到贺兰山下的志辉源石酒庄,看到的是葡萄采摘区、林木区、酒庄主题公园相互掩映的美丽景象。酒庄负责人介绍,10年前这里还是废弃的矿产采空区,经过生态修复,目前酒庄已经累计开荒1.8万亩,种植防风林8000余亩、酿酒葡萄3000亩、经果林1000亩。优美的生态环境、厚重的葡萄酒文化,让酒庄成为不少游客的“打卡点”。2020年,志辉源石酒庄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量达20余万人次。

  提升文化魅力,讲好宁夏“黄河故事”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他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地处黄河中上游的宁夏,是沿黄九省区中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宁夏沿黄两岸分布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宁夏加快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的步伐,在挖掘、保护、利用黄河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宁夏已全面启动9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登记的3818处不可移动文物、516处文物保护单位、75座博物馆,以及长城、西夏陵、水洞沟等遗址,串起了黄河宁夏段各个历史时期开发建设的轨迹。

  依托丰厚的黄河、贺兰山等文化资源,宁夏各地加快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文旅+生态保护+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在黄河穿城而过的吴忠市,数百家早茶店遍布大街小巷,以八宝茶、牛肉面、风味小吃为主的吴忠早茶,深受当地人和外地游客欢迎。2021年,吴忠市被授予“早茶文化地标城市”荣誉称号。

  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镇北堡西部影城”的宁夏银川市镇北堡村,近年来大力发展影视产业,建设了标准化影视摄影棚,并不断延伸场景搭建、道具租赁、群演组织、外联拍摄、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不少村民吃上了“影视饭”。

  在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长廊,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风格迥异的百座酒庄已成为众多来宁游客休闲打卡、度假体验的新兴旅游目的地……

  跨越山海,续写发展蓝色奇迹

  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在推进国家东西部协作中,宁夏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距离宁夏首府银川市不到40公里的永宁县闽宁镇,是6万多名西海固移民在荒滩上“垒”起的新家园,也是影视作品《山海情》故事的开始之处。

  闽宁镇镇史馆里的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生动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闽宁扶贫协作历程,以及20多年来闽宁镇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沧桑巨变。

  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宁夏调研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工作,被西海固的贫困所震撼,提出将西海固不宜生存地方的贫困群众搬迁到银川河套平原待开发的荒漠地,建设新家园,命名为“闽宁村”。20多年来,闽宁两地通力协作,扑下身、拔穷根,助推宁夏8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闽宁镇已经从当年只有8000人的小村庄,发展成为拥有6万多人的“塞上江南小镇”。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宁夏视察,他强调要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保持现有政策总体稳定,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闽宁扶贫协作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一个生动例子。今天的闽宁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继续迈开坚实的步伐。

  7月20日下午,《南方》杂志记者走进闽宁镇凯盛(银川)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看到的是一个个成熟的西红柿挂满枝头,身着统一工装的工人们站在轨道车上穿梭其间,忙着采摘。园区负责人介绍,这是宁夏布局的首个半封闭智慧温室农业项目,无土栽培、电脑控制温室环境,产业园所有的管理人员和工人都来自闽宁镇。

  “以前真的不敢想能过上今天这样的日子。”在闽宁镇原隆村禾美电商扶贫车间,村民马燕告诉记者,10年前一家人移民到闽宁镇以后,自己从不识字到学会使用电脑、加入电商直播带货,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负责人徐美佳介绍,像马燕这样的村民,车间还有很多,通过导师团队一对一服务、手把手教学,成功孵化“闽宁巧媳妇儿”等5个闽宁镇本土农民电商运营团队,让宁夏的优质土特产品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将福建“八闽好物”引进来。现有本村的近百名移民在车间稳定就业,车间每年发放工资200余万元。

  闽宁协作的成功经验,为宁夏发展注入了强大力量,也为宁夏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打开了思路。

  从2019年开始,宁夏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总面积达9.2万亩的27个生产基地被纳入大湾区“菜篮子”工程。近年来,依托广交会、农交会、中阿博览会等平台,宁粤双方在农业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走深走实、成果丰硕,宁夏菜心、六盘山牛肉、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等特色农产品畅销粤港澳大湾区,深受消费者青睐。一大批优秀的大湾区企业跨越山海到宁夏投资兴业,建设冷凉蔬菜基地、养殖基地和牛羊肉、蔬菜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宁夏做强做优做大特色农业、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作出了突出贡献。

  与此同时,近年来宁夏还在全国各地开展多场文化旅游推介活动,不仅有互动交流和精彩的演出,还送出宁夏旅游大礼包,吸引各地的游客到“星星的故乡”给心灵放个假。

  进入新阶段,走好新征程。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充满魅力的特色文化、继续书写的山海故事,正在开启塞上江南更加美好的未来。

>>><<<
【作者】:南方杂志社记者 刘龙飞
【来源】:《共产党人》2023年专刊